【不负“粮”心】节约粮食 杜绝浪费 才是对袁老最好的悼念

发布时间 2021-06-01 11:50

     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,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、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逝世,享年91岁。


640.png

       袁隆平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,被誉为“杂交水稻之父”。杂交水稻是个世界性难题,他说:“外国人成功不了,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!”从此他开始了对杂交水稻一辈子的研究。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,袁隆平院士在一线辛勤耕耘,每天为梦想奔跑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他用高产、更高产、超高产不断创造水稻亩产奇迹,这也成为“勤劳伟大的中国人民,用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”的最好注脚。


       袁老生平最看不得人浪费粮食,他曾说,“我们辛辛苦苦钻研提高水稻产量,每亩提高5斤或10斤都很难,提高之后,又浪费了。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……”


        当前,全国上下都在倡议厉行节约,“节约粮食,杜绝浪费”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,但是也有一些人依然缺乏节约的意识。据说,我国每年被损耗和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,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%。前不久,某选秀节目就爆出“一天倾倒27万瓶牛奶,只为偶像能出道”的现象;在很多宴席上,我们一些人也因为“碍于面子”,为了“讲排场”依旧在浪费粮食。


       今年4月29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《反食品浪费法》,以立法的形式,强化监督,建立长效机制,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。这也为全社会树立了浪费可耻、节约光荣的鲜明导向。


让我们来看一看袁先生在2020年8月写下的手记:



【居安思危】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


      敬天惜粮、勤俭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这些年中国粮食连年丰收,已连续五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,稻谷供大于求,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。201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,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的标准线。但是,丰收不是浪费的理由,我们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。

     我是研究杂交水稻的,目的就是增产粮食,保障粮食安全。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,从播种到收获,每一粒粮食可以说吸天地日月之精华,附农民辛勤之汗水。科研人员想方设法钻研怎样提高水稻产量,哪怕提高5-10%都十分不易!粮食增产是令人高兴的事!但当看到提高产量的粮食却被白白地浪费掉了,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。看看工厂食堂、酒店宾馆、学校饭堂,白花花的米饭倒在泔水桶里,太刺眼了!现在,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超过10%,大型聚会的浪费更是接近40%。虽然他们是用钱买的,但是没有粮食的时候,有钱又怎么样呢?过去说:两个金元宝挑不到一个窝窝头;20世纪60年代,有人拿着当时市面上面值最大的10元钱想要买一斤粮票,但是买不到。有钱也不能填饱肚子啊!

      提倡节约不是强制做什么,也不是要求少吃饭,更不等于缺粮,而是提醒人们铭记“丰年不忘饥苦,富岁当思节约”之诫,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对饥饿会有深刻的印象,我曾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、田埂边和桥底下,真是锥心般的刺痛。在那个困难年代,粮食非常珍贵。因为经历过饥饿的痛苦,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粮食格外珍爱。(袁隆平)

640 (1).png




       袁隆平院士已千古,但这位“稻田的守望者”永远都在我们心中。让我们用实际行动,让“节约粮食”深入人心,这才是对袁老最好的悼念。


袁老

不仅我要把饭吃光光

我也会让我的孩子们把饭吃光光

泪别


1.832320s